专题:我的故事——难忘的工作经历(二十三)

发布日期:2023-09-13 13:21

编者按:在我们有限的工作时间里,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很多的事情,有些经历可能会让我们印象深刻、伴随我们一生。局网正在编发“我的故事——难忘的工作经历”专题,邀请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讲述工作中的故事、工作中的精彩,分享成长体验,抒发内心情感,在一个个各不相同又似曾相识的经历中,展示江西地质人火热的生产、不一般的生活状态。

 

使命常驻心间

第二大队 杨威

回首这几年的工作经历,有初入工地的懵懂与迷茫,有项目一线的历练与成长,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。有人说干工程是枯燥无味的。可是我们却能在夏夜凉风中,欣赏楼宇霓虹灯火,宛若星罗棋布、璨若星河。在万里晴空中,眺望长桥横跨江河,好似腾云驾雾、气贯长虹。我想这便是属于工程人独有的浪漫和难忘的回忆。

懵懂青年 初入工地

2018年底,九江金鹏城三期的B栋商业写字楼基础砼浇筑,那是3000 立方米混凝土三天两夜的连续浇筑经历。为了保证施工质量,项目部召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专题会议,精细组织分工,优化机械设备供应,紧密联系商砼站与城管交管部门,采取不间断连续浇筑工艺,确保基础砼的质量。

在浇筑前的日常检查时,我看到基础钢筋网笼中的铁管,好奇地问工程部的前辈,他说那是冷凝水管,为了吸收并排走浇筑后的混凝土水化的热量,保证混凝土的良好养护环境。光靠这个措施还不行,需要内降温外保温,内外温差要控制在合理范围,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会影响结构的质量。

看着密布的测温线和各种温缩、沉降缝,我若有所思。项目总工见我脸上泛着疑问的神情,笑着说:“盖楼造桥搞工程,就跟培育自己的小孩一样,要悉心呵护,养教兼备,愿他茁壮成长。”他的话至今时常回荡在我的耳边,这就是我的启蒙。

柴桑精筑 小试牛刀

寒来暑往,秋收冬藏。在柴桑金鹏城经历两度春秋,我的肩上担起了楼栋的施工管理。好的学习氛围,踏实的工作环境,身边优秀的领导和同事总能感染和带动自己。

分管建筑施工产业的领导经常到工地现场指导工作。有一天,看着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,他问了我一个问题:“小杨,你们每天这么忙忙碌碌,也要学会停下来思考,管生产必须管安全,不能顾此失彼,只知道管进度管技术。工程有很多门道,怎么管分包单位,怎么降低成本,怎么排布流水工期,怎么管控安全质量,要钻研的东西很多,你觉得呢?”这些话让我面红耳赤,是啊,不能只知道埋头苦干,要学会思考。

在这期间,我白天工作,晚上学习专业知识,总结经验。在考过一级建造师后我信心大涨,觉得这是对我学习成果的肯定。

宸园大干 学以致用

宸园项目启动伊始,我便主动请缨打头阵。用塔尺“丈出”心中天地,用全站仪“测出”人生定位,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和处境,要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。在宸园项目做了钢结构的售楼部,也做了装配式的商品楼,我也一直在变化的环境中努力适应并做好工作。

杨威在现场定位放线

印象最深的就是走出去学习。在江西建工装配式工厂,我们体验了装配式从原材料进场检验到加工制作,到成型养护的全过程。伴随着专业工程师的讲解和现场观摩,我们对装配式建筑有了全新的了解,对它的优势和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。我们把这一工艺运用在宸园的部分楼栋中加以验证和推广,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,做到节能绿色环保、构建质量良好。

在此期间,我有幸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。我将谨记自己是第二大队的建工人,弘扬江西地质精神,艰苦奋斗、勇担重任,把建工人的精气神体现出来,为二大队建筑施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。

转战南昌 用心耕耘

今年2月,我被院里任命为南昌铁路一中改造项目的负责人。我兴奋又担忧,兴奋是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,担忧是怕胜任不了新岗位。

杨威向甲方介绍施工工艺

责任在肩,更需全力以赴。项目实施到现在虽然困难重重,但我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、解决问题。这个项目体量虽小,但是专业种类不少,有土建结构加固、园林市政、装饰装修等,涉猎越广,积累的经验也会越丰富,我也相信自己能做好。

回首这一路走来的成长路途,有酷热难挡、寒风冷冽的艰辛,有获奖捷报、荣誉与共的喜悦,有不舍昼夜、追赶工期的付出,有知行合一、学以致用的收获。我的故事还在继续,正如自己刚踏入行业的那一刻一样,始终做到初心不改、使命常在。

 

奋战在瑞梅铁路勘察项目的日子

第四大队 周夏思

2021年5月,大队在赣州施工瑞梅铁路详细勘察项目,我负责放样、踏勘等技术工作,那些奋战在施工项目的日子,始终怀

项目位于赣州市安远县境内,长达50千米,点位间距一般150米,如果是隧道勘察,孔间距可达数千米,多在深山老林里,交通十分不便,手机也有信号,工作难度比预想的大得多。

那天清晨,我和两位同事一大早就踏上了行程,准备开始放第一个孔。1个多小时车程后,没有了道路,大家需要徒步才能到达指定地点。我用手持GPS仪器一看,从下车的位置到钻孔位置直线距离预计1.5千米左右,按照常规,这么点路很快就能走完,我心想,今天可以赶回去吃午饭了。

仪器显示走到山脚下是700米,弯弯曲曲的路让我们走了近一个小时。进入山里之后,开始还有稍宽一些的小路上山,后面就没有路了,我们决定朝着点位进行直线穿越。

山坡陡峭,灌木丛生,野草茂密,根本没有路。我们手脚并用向上爬,前面的人身体开路,后面的人紧跟着,不时惊起草丛里的各种虫子,荆棘划在身上火辣辣痛,大家都顾不上这么多,齐心协力往前闯。

好不容易到了山脊,时间已是中午。我们全身已湿透,坐下来拿出了干粮和水补给一下。我以为差不多到了,拿出GPS一看,直线距离才走了150米。

这个点位今天是走不到了,只能返回。上山容易下山难。没有路,也没有杂草树干可以抓着往下走,我们根据老树根来做判断,慢慢横移着寻找下坡路线,探寻合适的落脚点往山坡下面走。

实在没有落脚的地方,就只能靠滑行了。一位同事脚未踩稳,直往山坡下面滑落。我在队伍的最前面,在他滑至我身边时,迅速抓住了他的衣领——有惊无险。

夜行

天色渐渐地暗下来,大家一边下山,一边沿途绑好红色塑料袋做好标记,继续着踏勘工作。慢慢地途中有了一些小道,路也好走了些。此时天已经黑了,伸手不见五指我们还在山里,心里有点慌。

大家手拉手、互相扶持着,用手机照亮前方,一步步往山下走,直到看见下方车大灯的光亮,司机一直关车灯,为我们照亮回去的路,悬着的心顿时平和下来。

岩心编录

在项目部整理好相关材料,又有了积累的经验,接下来的3天,我们继续上山,完成了这项看上去很短、却又是那么长的800米踏勘工作。

此后3个多月的时间里,我们20余人不分昼夜奋战在瑞梅铁路勘察项目上,克服道路整修、钻机搬迁、施工缺水、生活不便等多重困难,每个人几乎都晒脱了几层皮,掉了十几斤肉。总计开动钻机20余台,施工钻孔500余个,孔深共计8000多米,顺利完成了勘察任务,受到业主的高度好评。

在这里,我学习了钻机的施工管理,开展了抽水注水等各种现场试验,学会了勘察深孔的岩心编录,懂得如何协调对外关系,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。而更让我受益匪浅的,是地质人不畏困难、勇往向前的精神力量,激励着我继续为江西地质事业奋斗不息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